百叠青山江一缕。河网纵横,青山绕城,千载闽都以水为脉、因水而兴。回望福州城的发展史,犹如一部与江河相伴共生共荣的水利“编年史”。曾经防洪治水“全民皆兵”,今日舟游榕城悠然自得,其中贯穿着千年的波澜壮阔、筚路蓝缕。
派江吻海的福州与水的故事已进入新的篇章,如何依水而居、伴水而兴?今年7月1日,《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福州在全国设区市层面率先制定的全域治水地方性法规,标志着福州市全域治水工作从此有法可依,为福州的治水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力。
福州市始终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认真遵循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实施全域治水行动。通过规划建设一系列骨干蓄引调水工程,构建了“山海统筹、南北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现代化水资源配置网络,成效显著。
早在“十三五”期间,福州市就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塘坂引水工程二期、闽清葫芦门水库、马尾天台水库等一系列关键性水利工程。步入“十四五”,“一闸三线”工程、霍口大型水库等重大项目也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这些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的建设,不仅为福州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更实现了从单一水源到多水源供水的跨越式转变,基本形成了“两江一溪八节点,五横四纵三输出”的骨干大水网。
《条例》的施行,进一步明确了福州市水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条例》,福州市将按照水网规划,建立具备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功能的水网体系。同时,“一闸三线”、福清市闽江调水等工程的合理配置及安全保护等也被列入《条例》之中,以法治保障民众用水。
在高标准建设水资源网“大动脉”的同时,福州市同样重视农村供水“毛细血管”网络的完善,每年都将农村供水作为重点民生工程。2022年和2023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州“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之一。
2021年《福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出台,为福州市城乡供水体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福州市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方式,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截至2024年9月,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3.1亿元,启动规模化水厂建设26处,累计铺设管网4097.85公里,累计受益人口达164.29万人。福清、闽清两市县作为先行试点,已提前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实现了全县域农村供水统一管理。保障供水也被写入《条例》,以法治力量保障民众用上干净水、喝上放心水。
饮水亦伴水,有福之州派江吻海,自古便是繁荣与风险共生之地。在《条例》中,水灾害防治位居各章节前列,凸显了其在保障城市安全中的关键性。
针对福州市台风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条例》特别将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纳入防洪规划。规定地铁、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公共空间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以及排涝设施巡查维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巡查维护,定期对排水管道和排涝设施进行检测维修,采取防倒灌措施,防止电力、通信等管道漏水、渗水。
《条例》不仅对灾害防治作出规范,还提出鼓励使用先进技术,推动治水工作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进场”,正逐步扭转传统治水方式的被动局面,为城市防洪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州智慧水利平台的构建,便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实践。通过“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支撑体系,平台集成了可视化分析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河湖长制等多项智能业务应用,汇集展示雨水情、气象信息、监测预警等信息,“一屏看水,一屏管水”的智慧治水模式,让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更加高效、精准。
面对12级强风和随之而来的暴雨,福州水利部门依托智慧水利平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河流数字模型,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和气象信息,为洪水演进提供了精准预测。结合巡查人员的实时反馈,通过“智慧水利”APP形成了高效的线上处置机制,最大程度减少了下游洪涝灾害的损失。
在台风登陆前夕,福州“高水高排”工程应急启用,东西线“双管齐下”,为山洪直排闽江开辟了“高速通道”。防御期间持续拦泄山洪650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福州西湖的容量,有效控制了城区上游水库水位,减少山洪入城,大大减轻了内河排涝压力。随后两天内,全市16座中型水库全部投入使用,预泄腾库1272万立方米,本轮洪水过程共拦蓄洪水超1.3亿立方米。
自2000年以来,福州市不断推进防洪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仓山、马尾、闽侯、闽清、永泰等多段闽江流域防洪堤,显著提升了城市防洪标准与排涝效能。目前,福州市投入使用的防洪堤共计323.931公里,闽江干流城区段沿线堤防防洪标准普遍提高至100至200年一遇,部分县乡重点河段提高至20至50年一遇。新建、加固的防洪工程成功抵御多次大洪水侵袭,历年来防灾减灾效益达200亿元以上,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今,福州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已日趋完善,形成了“高水高排+闽江长城+联排联调+数字孪生智慧水利”的防洪排涝“福州模式”。这一组合拳不仅彰显了福州治水的新高度,也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了崭新篇章。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近年来,福州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民生改善、全域治水“七大行动”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走出了一条水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
《条例》的出台,不仅确立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还明确要求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涵养水源,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凤凰联盟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已见成效,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91.88%,提高到目前93.59%,展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显著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乡村一线,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深入推进,让昔日饱受困扰的乡村水生态环境焕发新生。
罗源县霍口村作为福州市“二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其变化尤为显著。罗源县霍口村常务副主任卓德俤感慨道:“今年台风‘格美’过后,村里头一回没有‘台风后遗症’,河畅、水清、岸绿。”
这一切得益于去年启动的霍口岱江安全生态水系工程,通过河湖长制的精准指挥与生物、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不仅恢复了河道生态,还增设了亲水宜游的节点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水质环境显著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实实在在。据统计,2024年1至9月,闽江流域国省控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
“河长日”是福州市以上率下,促进各级河长积极履职的重要机制创新。《条例》明确,每年3月14日为福州市“河长日”,各级河(湖)长应当组织开展护河巡河、宣传教育等活动。同时自加压力,在水质全面提升目标任务完成之前,将每月14日作为“河长日”,各级河长集中巡河护河,协调解决河湖保护有关问题,推动河湖水质稳步提升。
此外,福州水利部门还与检察机关携手,推出“河湖警长”和“河长+检察长”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联动护水,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为闽江、龙江、敖江、大樟溪等多条流域综合治理保驾护航,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倍增。
在闽江之畔,新落成的最美闽江纪念馆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静静诉说着八闽儿女与洪害水患抗争、不懈治理的壮丽篇章。
从昔日闽江频繁的水患,到英雄辈出的抗洪壮举;从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防洪堤,到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的兴建,福州人民与水共生的故事在展馆中得以生动再现,供后人铭记与学习。
截至2024年7月,美丽闽江展示馆已成功接待讲解447场次,吸引了9624人次参观,成为了解福州治水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条例》特别设立水文化建设专章,彰显了福州对治水历史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文化赋能、历史风光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路径。其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对涉水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鼓励支持建设治水成果展示场馆,传承弘扬当代治水文化;鼓励支持水利工程融入水文化元素,发掘水利工程文化功能;利用自然景观和特色资源,发展涉水文化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建设温泉特色旅游项目及滨水园林等。
经过水系综合治理,福州城区总长超295公里的139条内河焕然一新,凤凰联盟平台多条内河航线如“西湖—白马河—东西河”游线、两江四岸的“苍霞、烟台山”对渡航线、“诗画闽江”夜游及“福游闽江”航线等相继开通,累计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昔日令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道已转变为水上旅游的新亮点。
如今,福州正以“水够、水好、水美、水富”的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诗画闽江、福舟悠游、福泉金汤等福文化品牌,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新名片。这些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福州水利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引领着这座千年闽都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围绕“海滨山水城市”宏伟蓝图,福州市水利局锚定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目标,运用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的理念,积极创新深化治水兴水机制,全域统筹构建全域治水七大体系,构建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活跃水经济,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福州市的全域治水之路,正以法治为基,科技为翼,人民为本,绘就一幅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谢星宇 林盈 陈遴)
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